&esp;&esp;算了,还是别搞了。
&esp;&esp;陈景恪也觉得很有道理,就问道:“确实如此,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?”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从军方入手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失笑道:“你不会准备让军人去教育百姓吧?”
&esp;&esp;朱雄英很认真的说道:“你听我慢慢说……大明没有预备役制度,这一点你是知道的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颔首,预备役在东汉以前是很常见的制度。
&esp;&esp;百姓农闲季节接受军事训练,平时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,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军上战场。
&esp;&esp;后来光武帝刘秀废除郡国兵和兵役制,改为募兵制。
&esp;&esp;募兵就是拿钱当兵,于是就出现了以当兵为生的职业兵。
&esp;&esp;有了职业兵,预备役就成了非必要的东西,也跟着被废。
&esp;&esp;后来的朝代,有的继续采用预备役制度,有的没有设置预备役。
&esp;&esp;大明也没有预备役,为什么呢?
&esp;&esp;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,兵皆从军户出,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。
&esp;&esp;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,哪怕只有一个月,也会耽搁生产,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。
&esp;&esp;这也是光武帝废除预备役的初衷。
&esp;&esp;他太了解民间疾苦了,采用了很多减轻民间负担的措施。
&esp;&esp;后来因为陈景恪的提议,大明取消了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加军功爵制,也同样没有搞预备役。
&esp;&esp;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缺陷,等需要补充新兵的时候,军方发现新兵的素质非常差。
&esp;&esp;需要更长时间训练,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。
&esp;&esp;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,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,是很致命的。
&esp;&esp;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,预备役。
&esp;&esp;全新的预备役制度,已经制定好了,只不过眼下还未来得及实施。
&esp;&esp;朱雄英继续说道:“预备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训练一个月,我们就利用这一个月时间教化他们。”
&esp;&esp;“然后等他们训练结束,再回家将这些东西告诉家里人。”
&esp;&esp;“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,普通百姓也一样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学到了新东西,回家之后必然会炫耀。”
&esp;&esp;“如此一来,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这么做还可以避开学政系统,减少阻力。”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,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。
&esp;&esp;贸然从这里入手,会引起强烈的反弹,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。
&esp;&esp;听完他的计划,陈景恪不禁击掌赞道:
&esp;&esp;“妙啊,这一招实在是妙。”
&esp;&esp;“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,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。”
&esp;&esp;“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,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“对朝廷来说,是一次难得的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,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。”
&esp;&esp;见得到他的认可,朱雄英也彻底放下心来,然后得意的道:
&esp;&esp;“你也觉得可行吗?哈哈……我可真是太聪明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下莞尔:“你能发现问题,并找到解决的办法,确实很聪明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这一招用好了,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。”
&esp;&esp;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,只能依靠官僚士绅。
&esp;&esp;至于他们会不会传达,传达的过程中又会如何魔改,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。
&esp;&esp;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,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,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。
&esp;&esp;如果朱雄英这一招用好了,朝廷就又多了一种向民间传达信息的途径。
&esp;&esp;古代预备役,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。
&esp;
海棠情欲